网站首页 关于阜爱 阜爱新闻 救助儿童 儿童心声 预防爱滋 志愿者管理 阜爱视频 在线留言 English
      现在的位置: 阜阳市艾滋病贫困儿童救助协会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协会动态
 媒体聚焦
 中国播报
 
张颖: 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
添加日期:2009/5/7  编辑:admin   摘自: 浏览:8903

(阜阳市艾滋病贫困儿童救助协会会长)
THE ONE品质:纯粹 
 

                                                             
                                                          
     “纯粹”是一种力量,就如钻石近乎绝对的硬度和预示永恒的表意即是来自它纯净得不沾染任何杂质的品性。张颖是一名成功的商界女性,5年前,一次与艾滋孤儿零距离的接触让她决心创办“阜爱协会”,专门救助艾滋病贫困儿童。在那片曾人人谈“艾滋”而色变的土地上,她却有一颗如钻石般晶莹璀璨的慈母之心,折射出不畏世俗阴霾的人间大爱,成为500名艾滋病贫困儿童共同的“张妈妈”。在她眼中,这些孩子并不“特殊”,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 


“阜爱”的诞生
      在珠宝中最珍贵的是钻石,而在人心中最珍贵的是无分别的慈母之心。创建了阜爱协会的张颖真是拥有着钻石般珍贵的慈悯之心。她以一个母亲特有的坚韧和温情为艾滋孤儿们撑起一片湛蓝的天空。
      张颖曾是安徽阜阳成功的商界女强人,然而2003年的冬天,当她陪着一位美国社会学者第一次见到艾滋孤儿任楠楠的时候,她的生活航向开始偏离了原来的轨迹。
      阜阳,古称颍州,在上个世纪90年代,农民为了卖血挣钱,许多人感染上了艾滋病,在当地村民眼中,艾滋病几乎就是病魔和死神的代名词,且由于对艾滋病缺乏正确的认识,人们把这种疾病称为“抽血病”、“血疫”,并且对艾滋病感染者充满恐惧。张颖和楠楠的那次相逢,让她震惊的看到年幼的孩子如何被骇人的疾病逼迫到了生活的死角——楠楠的父母因为感染艾滋病已经双双去世,只有姐姐和她相依为命。因为缺医少药,楠楠已经开始发病,生活不能自理,浑身生疮,连耳朵里都流着脓水。
      探望楠楠回来后,有人建议张颖办一个救助贫困孤儿的慈善协会,而刚成为母亲的张颖也希望能力所能及地为这些孩子做些事情。仅仅一个月后,也就是2003你那12月,张颖注册创办了阜阳市艾滋病贫困儿童救助协会,而楠楠就成了她第一个救助的对象。
      2004年的春节,张颖远离阜阳的家人,在北京地坛医院陪伴着楠楠迎来新的一年。由于及时的治疗,楠楠的病情得到了抑制,渐渐地恢复得像健康孩子一样可以正常的生活了,而张颖的“阜爱协会”的声名在当地也越传越开,随之越来越多的艾滋孤儿找到了她。2004年年底,“阜爱协会”所救助的儿童迅速发展到将近200名。 

 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
       然而,在与这些孩子的接触中,张颖深切的感受到了这些稚嫩身躯所背负的歧视,以及这些歧视给他们幼小心灵带来的痛苦和伤害。
      在这些孩子的生活中,人们对他们的畏惧和视为“异类”的眼光无处不在——在村里,没有孩子愿意和他们一起玩耍,他们从邻居门口路过时,邻居都要让他们绕道走;而在学校,他们被刻意安排坐在最后一排……很多孤儿歧视并非没有亲人,但“艾滋孤儿”的身份却让周围的亲戚不敢承担起收养他们的责任,哪怕这些孩子并不是带病者,这些不是“孤儿”的孤儿比任何一个孩子都要孤独!
2006年,第79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颍州的孩子》真是纪录了“阜爱协会”所救助的这些艾滋孤儿的生活困境,其中“歧视”成为最让人痛心的主题之一。
    《颍州的孩子》的主人公之一——年仅三岁的高俊是张颖救助的第二个艾滋孤儿。高俊的父母已经因病去世,而大伯和小叔受偏见的影响不愿意收养他,年迈的奶奶因为担心孙子看不见希望的未来而精神失常,三岁的高俊敏感的感知着周围异样的空气,他把自己深深封闭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除了奶奶他不跟其他人说一句话,而人们也从他眼里看不到一丝快乐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与年龄不相称的浓郁的忧伤和隐隐的惊惧。
      这眼神不是高俊的专利,看着孩子们无助伤感的眼神,张颖的心被深深刺痛了。尽管最初的一段时间里,由于缺乏运营慈善协会的经验,面对骤然增多的孩子和当地村民执拗的偏见,张颖感到力不从心,但她无法拒绝孩子们的泪水和需要帮助的眼神。
      为了个失去父母的孩子找到寄养的家庭,为了让那些孤儿的亲戚们能收养他们,她几乎每天都在各个村子中间穿梭忙碌着,她不仅想尽各种办法纠正人们对艾滋病的各种偏见和误解,唤起人们因恐惧而隐藏起来的温暖亲情,还和这些艾滋孤儿们同吃同行,以身作则打消人们的顾虑。
在张颖眼里,这些孩子和普通的小孩没什么两样。当工作繁忙没法兼顾自己的儿子时,她甚至毫无顾虑地把年幼的儿子也带在身边一起去探望这些孩子,而当孩子们相遇时,找到小伙伴的快乐是最纯粹的友爱和平等。
                                                 

 500个孩子的“张妈妈”
     “阜爱协会”随着工作的深入,张颖发现除了扭转社会上人们对艾滋孤儿的歧视,还要抚平这些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帮助他们重新建立对自己以及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张颖身边的同事和朋友都知道,每个周六,张颖是属于孩子的,这就是阜爱协会一个传统的聚会活动“欢乐周末”。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聚会,这里面包含着张颖和孩子们相互的惦念和思念。从2005年开始,“欢乐周末”有被张颖赋予了新的含义。一些受过心理培训的志愿者成了“欢乐周末”稳定的参与者,“欢乐周末”被加入了更多的心理治疗的成分。
      其实从阜爱协会创办之初,孩子们的心理状况就一直为张颖所关注。2004年夏天,张颖组织了第一次夏令营——带着十几个艾滋孤儿来到了北京。在北京,孩子们看见了只有从课本上知道的天安门和长城,还参观了清华大学的校园。在清华,老师和学生们都没有把这些孩子当作异类,和他们一起自然地吃饭,快乐地唱歌,而孩子们从没有被这么多人围绕过。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孩子们接触了一些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这给了孩子们巨大的希望和鼓舞。在他们看来,只要努力他们有一天也会有机会上大学,生活依然美好。现在每年的夏令营,张颖都能迎来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志愿者,甚至有的院校把来阜爱协会当志愿者当成一个传统,一届学生毕业了,下一届接着来。
      为了这些孩子,张颖侵注了全部的心血,无论是清晨5点还是午夜时分,张颖经常接到寄养家庭打来的求助电话,而她的手机也是24小时开机,生怕孩子生病找不到她。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用来救助孩子,经营多年的生意也渐渐被她停了下来。
      然而,损失了金钱,张颖却收获了满满的来自孩子的爱。失去父母的孩子们渐渐地把张颖当作了自己的妈妈。在协会资助的500个孩子中,连对她的称呼也一传十十传百全改成了“妈妈”。一个孩子在写给张颖的信里,深情写到:“我再也不是没有妈妈的人了,张阿姨就是我妈妈,妈妈我爱你”。这几句话牢牢刻在张颖的心上,每次想起来就忍不住泪水盈眶。
      而那个在《颍州的孩子》里从未跟陌生人说一个字的高俊,也终于向张颖敞开了心怀。有一天在电话中张颖突然听到高俊的声音从话筒中清晰地传来:“张妈妈,我要喝酸奶……”这是高俊第一次对她说话。张颖知道孩子虽然不说话,但心里有她这个妈妈。她不止一次地听孩子的奶奶说过,平日里只要一有汽车的声音,高俊就会远远跑出去去迎接“张妈妈”,然而这珍贵的第一句话还是让张颖潸然泪下。
      5年来,一路辛苦走过,虽然社会上的荣誉收获不少,但最让张颖感到欣慰的是孩子们逐渐被社会接受,能够快乐健康的成长。在阜阳,如今人们对艾滋病患者的偏见已经得到扭转。孩子们开始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平等的关爱。更让张颖感受的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的是,当“5.12”汶川地震发生后,许多被救助的孩子纷纷捐出自己的生活费,他们不仅能感知他人的痛苦,还愿意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在张颖看来,给这些孩子一颗爱心就是给了他们幸福的钥匙。
      如今,通过申请各种国家项目,张颖的阜爱协会已经走向良性的运作。而回顾自己5年来的辛苦工作,她只有淡淡一句话:“我从没衡量过自己付出了什么,我只觉得我还能为他们做点事情。”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协会邮局 - 关于阜爱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管理
Copyright2008-2022 faaid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阜阳市艾滋病贫困儿童救助协会 版权所有 皖ICP备06002885号